top of page

肉骨茶的故事 The Story of Bak Kut Teh

肉骨茶是新加坡家喻户晓的美食,以猪排骨配合中药材熬煮成汤,是名副其实的药材汤,但却取名为“茶”。由于取名特别,引起人们的遐想和臆测,究竟是谁发明了这道庶民小食?吃肉骨茶不上高档餐馆,而是到小贩摊位或小吃店光顾,才能吃出个中的滋味。特别的名字让人们牢牢记住了“肉骨茶”。


中国人很早就到南洋一代活动,那时候南洋热带雨林密布,暴雨骤降。中国人形容南洋“多瘴气,属阴湿之地”,居住在干燥地区的中国人初到南洋,身体容易得病,必须以中药驱除“湿气”,于是把杞子、当归和党参等药材熬煮成药汤,由于讳疾忌医,因此把药汤称为“茶”。据说有人偶然在“茶汤”里加入猪骨,结果让“茶汤”有了独特的风味,减少了“药”的味道,人们喝起来觉得甘香味美,除了喝茶,又可以啃食软嫩甜美的猪骨肉,于是“肉骨茶”广为传开。先民的聪明才智让吃药成为享用美食,不仅让人们不抗拒,反而趋之若鹜。除了强身健体,防止疾病,又可以满足口腹之欲,可说是一举数得。


也有人说,英国管辖新马的时候,建立海港运输当地物资,许多华人到码头当苦力,他们当中很多是被“卖猪仔”到港口当苦力。当时的码头苦力需要大量的体力进行劳作,于是有人选用当地出产的胡椒,加入当归、甘草及枸杞之类的普通药材,与猪骨一起煮成汤,配上白米饭,让“猪仔”有足够的体力工作,并且抵抗风湿。由于汤甜味美,营养丰富,又能耐饥饿,很快就在码头苦力间流传开来。这个码头有人说是在新加坡,也有人说是在巴生,总之背景就是早年南来当劳工的中国人艰辛工作的情景。由于闽南、潮汕一带有饮茶习惯,而“猪仔”多来自这一地区,于是把吃猪骨药汤称为“吃茶”,于是“肉骨茶”因此而得名。马来西亚巴生人李文地,因卖“肉骨汤”而闻名,当时有人把他称为“肉骨地”,因“地”与“茶”在方言的发音近似,李文地立招牌为“德地肉骨茶”,在马来西亚被奉为“肉骨茶之父”。


天下美食经过巧厨之手,不断衍化,加上不同籍贯的烹饪方法,肉骨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:


  • 潮州派:汤色较浅,有较重的胡椒味。

  • 福建派:汤色较深,用黑酱油调味,有较重的药材味。

  • 广东派:在汤头加入药酒,以增强疗效。


新加坡以潮州肉骨茶为主,而马来西亚则是福建肉骨茶较受欢迎。肉骨茶“具生血、旺血、补气之功效,甚为滋补养颜,可谓男女皆宜的补品”,难怪深受男女老少的追捧。


bottom of page